▲圖片來自新京報網。
文|丁慧
知名導演陳凱歌的作品《寶貝兒》引發(fā)了爭議,而與該影片相關聯的熱詞是“代孕”。
酒托(胡杏兒飾)孩子離世后,花錢找代孕;女孩小蔡(任敏飾)為了錢做了代孕,卻對孩子生出感情,男友起初以為孩子是自己的,后來得知真相后,選擇了原諒,最終身為買主的酒托得到了孩子,小蔡跟男友則結了婚……這就是播出版《寶貝兒》的劇情梗概。
雖然片尾加上了“代孕違法”的提示,可片子劇情被代孕的主線貫穿,結尾又“皆大歡喜”,這難免被斥三觀不正。
盡管圍繞《寶貝兒》究竟是搞反代孕普法還是美化代孕問題,目前仍存在爭議——有影片制作人員放出內審樣片,顯示原本有警察搗毀代孕機構黑中介的戲,有網友也稱“未刪減版是買家鋃鐺入獄,代孕必有代價;刪減版是代孕無罪、各自圓滿”,但有些共識不容違背——代孕涉及違法犯罪,不能輕易洗白和美化。
俗稱為“借腹生子”的代孕,乍看似乎能為不孕不育家庭圓育子夢,但這非但有違公序良俗,還連著許多法律、倫理問題:代孕把遺傳學上的父母和法律意義上的父母割裂后引起撫養(yǎng)權爭議問題,代孕出生后的孩子被棄養(yǎng)問題,代孕者的安全問題等,都不容小覷。
正因如此,國家對代孕向來秉持嚴厲打擊態(tài)度。早在2001年,原衛(wèi)生部發(fā)布《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》和《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》,嚴禁醫(yī)療機構和醫(yī)務人員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,嚴禁買賣精子、卵子、受精卵和胚胎,相當于蓋上了“不合法”的戳。這些年來,代孕黑色產業(yè)鏈時有曝光,但執(zhí)法、司法機關未改依法打擊的立場。
文藝作品想觸碰代孕類的涉犯罪話題,不是不可以——影視作品觸碰社會重點熱點議題,也能引發(fā)大眾思考。在這方面,無論是關注幼女保護的《素媛》,還是關切社會正義的《沉默的真相》,都拿捏得恰到好處。
代孕題材的大眾化影視作品也是,觸碰可以,但應有起碼的價值觀介入,體現出鮮明的法治立場與人文態(tài)度。裹著非法代孕內核的,一定不能是溫情的外衣,而應是法治的底色。
不能用溫情洗白代孕,本質上,用溫情去包裹“違法代孕”,也是種無形的洗白與美化——這不針對某個具體作品,而是普適性的要求。
□丁慧(媒體人)
編輯:馬小龍 校對:楊許麗